您的位置:首页 >热点> 正文

香港书展见闻:在这里读懂"月亮"与“六便士”

来源:证券之星 时间:2023-07-22 09:23 阅读量:6695   

迎着浩浩荡荡的人群,7月21日,我赶去参加一年一度的香港书展。

香港书展现场
香港书展进场处

香港书展是亚洲规模最大的图书展会之一,由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创办于1990年,至今已走过33个年头。今年是香港全面复常后的首展,为期一周,集合来自36个国家及地区近780家参展商。它的举办地——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坐瞰美丽的维多利亚港,独特的飞鸟展翅造型极具辨识度,1997年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也在此举行。

香港国际会展中心远景

即便是空间如此开阔的场馆,在观展人的热情下仍变得拥挤不堪。特别是过了午后,“等”变成了会场内的专属词,坐电梯得等、看书得等、结账得等,甚至连上厕所都得等。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无论老少,一双舒适的旅行鞋和一只结实的拉杆箱几乎成了标配。

一位等待结账的青年
正在拉杆箱上休息的小书迷

眼下正值学生暑假,加上本届书展以“童来悦读少年时”为主题,专注推广儿童及青少年文学,会场上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早早前来购书。为了把握学生群体,部分书商趁机推出优惠吸引读者。“最低打到五折,希望能吸引更多客人。”教材书摊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

醒目的打折标识
体会阅读快乐的小朋友

亲子阅读和应试教材,政治读物和漫画卡通,名著经典和八字入门……或许没有一场盛会,可以将翰墨书香与市井气息融合得如此理直气壮。也正因此,免不了一些文化界人士频频讽刺香港书展为“大卖场”,逛书展如同“赶庙会”。

“众口难调,我们只能尽力而为。”香港贸易发展局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书展无法拒绝商业化潮流,正如没有几家出版机构能靠纯文学生存。

一位长者正在挑选书籍

很多人或许不知,香港贸易发展局首办书展的开端,和“文化”确实没有太大关系,更多的是一门生意。

1988年,香港国际会展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开办的基本上是时装展、珠宝展。到了七八月份,大部分海外客商都去度假,展览办不起来,展览中心便处于闲置状态。能否针对香港一般市民办一些消费展览会?头脑灵活的香港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书展。

“当时有好几十家出版商参展,摊位费是一笔收入。门票是10元港币一张,如果有1万人来,就是10万港币,10万人来就是100万港币。算下来基本上不亏。”香港贸易发展局前传媒及公共事务总管邱松鹤解释说,书展本应由文化机构来办,但那时还没有香港艺术发展局,最后只能由香港贸易发展局来办。

一场文化盛会由一个商业性机构举办,秉承的自然也是生意人的思维模式,“像办珠宝展一样办书展”,首届书展甚至没想到邀请作家,而是邀请明星剪彩。

书展现场

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香港书展正慢慢从“生意”转向“文化”,比如每届都会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著名的作家及讲者出席分享独到写作心得,但刻在基因里的“生意”部分,的确难以改变。不过反过来再想,当年为了避免场馆空置,香港会议展览中心曾七七八八办过很多展会,有一半没能坚持下来,倒是香港书展可以举办33届而不凋零,其中确有可取之处。

诗人北岛现身书展
正在看书的读者

书之大观,亦是人之大观。选择“六便士”还是“月亮”,取决于个人喜好,重要的是,在这个被香港作家马家辉比喻为“茶餐厅风格”的香港书展上,“粥、粉、面、饭、鹅肝、牛排……中西兼营,什么都有”。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